读郴州古村
文/袁杰伟
(资料图)
古语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是古代郴州山高路远、舟车难行的生动写照。由于五岭山脉的阻隔,古代“船到郴州止”,从中原经湘江南下的客货船只到郴州后不能再往前航行,只能到此打止,人货下船,改为骡马运输。但骡马也不好运输,“马到郴州死”,马被卖到郴州后,要日夜驮运货物,因此马的寿命很短,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就会被活活累死。郴州南关上有处地名叫五马坟,就是在那里一次埋葬了五匹马而得名的。骡马把货物驮到货站后,零散运输还得靠肩扛手提,但山路崎岖不平,人挑着担子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不停地摇晃,谓之“打摆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类似“蜀道难”的“绝境”,先人们却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明,皇帝的后代不远千里来这里谋生定居,一代宗师周敦颐在这里创下了理教,更多的百姓在这里创下了无穷的生存智慧。
2023年6月,我随湖南省第十四期专题文学(散文)班在郴州采访五天,在郴州古村落的断桥、古墙、门当和户对里,在祠堂、书院、第宅和绣女坊中寻找旧时的文明。
郴州古村落是一本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人哈姆雷特。
我阅读郴州古村,读到的是义、智和廉。
义
这次采风与我朝夕相处五天的,是郴州永兴的何永洲。他在郴洲永兴县文联当了十九年副主席,出了十六本书。自从到文联工作后,不知有多少文朋诗友到永兴找过他,单位让他接待,何永洲说:“他们是来找我的,不要单位接待,我私人接待!”至今,接待过多少作家,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他记得。有一天早上,一个“作家”打电话来,他也没听出来到底是谁。“作家”在电话里说:“我快到你那里了,车子坏了,你快点打两千块钱到我帐上,我修好车马上过来。”那时还没有微信转帐,何永洲马上跑到县城的银行,等到九点钟银行开门之后,把两千块钱打了过去。等到何永洲再联系时,那个电话打不通了。
骗子利用了何永洲的热情和仗义,或者说,何永洲的热情和仗义,连骗子都知道了。
但何永洲依然无怨无悔。在我们班座谈会上,有点耳背的何永洲用振耳人欲聋的声音说:“欢迎大家到郴洲永兴来,我一定会接待好大家!”
何永洲的真诚和仗义,是从郴洲的古村落里传承而来的。在郴洲的古村落里,隐藏着许多真诚和仗义的故事。
在郴州市北湖区保和瑶族乡小埠村的古民居村落里,一座绣女坊就承载着一个仗义女子的故事。
清代有一年,湖南遍受大旱,多数百姓家揭不开锅。穷苦人家四处逃荒。这天一大早,郴阳小埠村邓大善一家的大小姐邓明珠和家人在给逃难的穷苦百姓施舍粥饭,邓明珠突然发现路边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已经被冻饿得奄奄一息,便与母亲一起把她救回家中。为了小女孩以后的日子,邓明珠把女孩收为侍寝丫鬟,并取名小莫。时间一久,两人情同姐妹。几年一眨眼就过去了,邓明珠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小莫自然成了邓明珠的陪嫁丫鬟。出亲那天的路上,突然来了一伙强人,强人见小姐漂亮,想要劫色。小莫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用身体死死护住小姐。邓明珠的家人和送亲队伍很快赶上来,把强人打败,可小莫终因伤势过重, 医治无效身亡。 为了感激小莫的救命之恩,事后,邓明珠与父亲、丈夫商定,出资在自己的闺房旁边,隔街修建一小绣楼来铭记自己与小莫的深厚情谊。
仗义的故事,还隐藏在桂阳县欧阳海镇的振南书院里。
采风团一行到达振南书院的时候,在这里的两个班正在上学。这里已经改办为振南小学,但书院的名称依然保留。因经过一次大修,四梁八栋,屋瓦飞檐皆皆如旧时。书院上下为二层砖木结构,共有四间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一间电子阅览室,两间教师宿舍。书院的旁边,还有宽阔的运动场地和几块小小的菜地,让人感到在这所旧书院里读书的孩子,条件并不亚于在红砖青瓦的新学堂学习的同龄人。振南书院始建于1930年,当时,几位乡贤见村人读书困难,便倡义举,兴办义学。学校于1931年建好开学。历经九十余载,至今仍书声朗朗。古韵新声,薪火相传。
仗义的故事,似乎在板梁村隐藏得更为深幽。
我来到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境内的板梁村时,村口一块简介牌上写着板梁村人全部是刘邦的后人。
我感到十分讶异。这年代很多人爱拼爹,这回拼的可是老祖宗。这可得有依据。但村牌和导游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回去后经多方查找资料,才将此问题查证“属实”。
原来,西汉建立后,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的“郡国制”,置长沙国。后因国王无子,撤去长沙国。景帝继位之后,重置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从此湖湘刘姓兴盛。后长沙刘氏衰落,江苏彭城刘氏迁入湖湘并迅速繁衍成大族。彭城刘氏系汉代楚元王刘交之后。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曾随刘邦打天下,入关后受封文信君。刘邦废楚王韩信后,将其领地一分为二,封刘贾为荆王,封刘交为楚王。刘交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刘交在位23年,死后尊谥为楚元王。其后裔迁徙至江西。在元末时期由江西迁至湖湘拓荒创业并长居板梁。板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同姓同宗姓刘,已衍生33代,现有两千余人。
刘邦的后人到了元代,显然已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到处迁徙,足见其生存的窘困,甚至可以谓之流民。一迁再徙,来到此地之后,当地人表现出了难得的温暖和热情,使得皇家后人到此得以落脚定居,长期繁衍,足见当地人的仗义、包容、开放。
刘邦后人来到此地定居之后数年,积攒了一定的钱财,便建好了第一栋房屋,选好良辰吉日,准备上梁。
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刘邦后人(现在应称为刘氏先祖)把上梁时间定于“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阖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上梁前祭神的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都准备好了。但就在此时,邻村一个老人升天,因事先没有准备棺木,急来找刘氏先祖求助。刘氏先祖二话没说,即以横梁相赠以解危急。
而此时,上梁用的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装好了,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也已备好。事先约好的村民于吉时来到刘氏新宅准备上梁,正欲找梁往其上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的对联,却突然发现梁不见了。
刘氏先祖站在堂屋正中,正准备向大家解释。这时,村民发现前面河里漂来一块厚实的木板,便捞了上来,一量尺寸,与横梁分毫不差。大家认为这是神助之物,便以板代梁上了。
从此,这个村就被叫作板梁村。
真是义薄云天荡浩气,德昭日月照后人。
智
板梁村的村口是一条官道,是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必经之路。因为有了这条官道,村里外出谋生读书做官的人也很多,妇女们很多常年在家里守空房,盼望夫君归来。村民便在官道旁边修了一栋楼,妇女们登上这座楼,便可远远地看见回村的丈夫。村人把这座楼叫作望夫楼。我和谭谈主席等登上这座楼了望,只觉视野开阔,全村景色尽收眼底,屋檐翘角,煞是壮观。往外看,可以举目数里。在这里望夫,由村内登楼,不必现身村外,又能遥望远处,实在是高明。
在板梁村的一处老屋,见到厅屋的两边各摆着一张半圆形的桌子,显然,拼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圆桌。原来,因为村里外出的男人很多,当男人外出时,家里人就摆出半边桌子吃饭。邻居一看到摆半张桌子吃饭的,就知道人家当家的外出了,只有妇人小孩在家,就不来串门。这不仅是智,而且是止于礼,有一种古典文明之美。
在板梁村的一栋古屋里,一村民关上侧面的两扇门后,让作家将门闩闩上。看上去上下两条一目了然的木闩,似乎从门外面用身份证大小的塑料片片从门缝里插进来就可以撇开。其实不然,几个作家打不开,便用力地扯,还是打不开。我过来扯,也是扯不开。村民在大家服气之后才解开迷底:提示我去摸上面那条门闩内侧的暗梢,果然,把手指悄悄伸进上面的门闩内侧之后,感觉有条小小的暗梢,摁住往上拉,再拉门闩,下面那条门就开了。如此巧妙的机关,若不是亲手所触,是不敢相信简单的木条竟可以做得如此机巧。
防人之心不可无,板梁人的防人之智,实可谓高明。荀子性恶论把人都假设为恶的,这也成为国家立法的理论基础。有皇家血统的板梁刘氏,是深谙其理的。
在郴州的古村落,到处可见的就是“门当”和“户对”了。
大门的上方,两边各有一截约三十厘米的木柱“簪”在门上。原来,这个就叫“门簪”,俗名“户对”,有些主人在“户对”的横截面雕有图案,有些则没有雕图案。过年时各家在其上挂一对红灯笼,端午节时,在户对上挂一把艾叶辟邪,有添丁之喜时,在上面挂上多子的植物以示多子多福。
两个扇大门的底下,有一对“门当”,即门下相对而垫着一对石墩或石鼓,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有方形、圆形。也有的用上圆下方的抱鼓石。之所以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祟驱邪。它既起到给大门承重的作用,也能防潮。试想,如果用一根木柱子直接接到地上,那房屋的寿命将会大打折扣。也有些大户人家,在这之外再置一对石狮子,避邪纳吉、预卜灾害,彰显权贵,当然也是艺术装饰。这还属于门当的范畴。所谓门当户对,我想,主要是看“门当”,“户对”只是个“衬词”罢了。
户对和门当,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富裕、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板梁村的一条巷子里,我看到立在地里的一条几寸见方,两尺来长的条石上,写着“泰山石可当”几个字。这个有什么讲究呢?原来,巷子里人来人往,古人认为煞气很重,用这个东西来冲煞气。“煞”即是伤人于无形的一种力量,而“冲煞”就是把这种无形的力量消解掉。古人认为,气流是流通的,而不同门产生的气流自然也就不同,直接相对,口舌必生,家庭便失和,气流混乱,对家庭的财运健康必然有所损伤。所以要在门口设置八卦镜或泰山石等将其冲掉。
郴州的古村落,村是由院落组成,每一个院落可以住七八户人家,大的可以住十几户人家。“这么多户人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可怎么住呀?”生活在当今这个“比邻若天涯”的都市社会的人,怎么能够理解农耕时代乡村人的生活方式?“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是那时人们生活状态的写照,今天的人们肯定会感到十分隔膜。
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天井。天井的作用除了采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排水。院落中是没有井盖的,不像今天,一旦发现下水管堵了,可以打开井盖下去下面作业进行人工疏通。古人没有井盖,可见房子建好后,是不会下去再进行疏通的。但郴州的古院落从来没发生过下水道被堵的情况,这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然?
原来,古人在下水道里,养了千年的乌龟。此外,每次院子里举办大的酒席之后,都会有意地倒一些剩饭剩菜到天井里,为的是吸引老鼠。因为房屋建得结实,密不透风,老鼠只能从下水道出入,这样,乌龟和老鼠的来往穿梭就成了下水道义务的疏通工具。
古人的大智慧,何曾远去?
廉
郴州人爱莲。
我下榻的酒店大厅内,地板是一朵一朵的莲花。酒店大堂的中央,一丛巨大的莲花被用隔离带围起来,一副可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样子。电梯内的地板,也是画成莲花形状。每一层楼的电梯门开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丛莲花……在酒店,几乎无处不莲花。
隔酒店不远处有一条河,就叫爱莲河;爱莲河上那条最大的桥,就叫爱莲桥;附近有一个湖,是市民们晨练、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湖里种着一丛丛的莲花,湖岸上也有不少莲花造型、创意的标志。这湖就叫爱莲湖。濂溪书院就在爱莲湖畔。爱莲湖畔的几个小区,都用“爱莲”作前缀命名……
郴州人爱莲,感觉是到了崇拜的程度。
郴州人爱的是莲的精神,爱的是“廉”。
周敦颐并不是郴州人,但他的黄金时代是郴州度过的,汝城县的濂溪书院也是至今仍保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濂溪书院。说周敦颐的爱莲精神,主要是在郴州形成的。他的爱莲精神,首先是深深影响了郴州这块土地的人们。
郴州桂阳的夏寿田,是清光绪戊戌科榜眼。师从王闿运,与齐白石、杨度等同门,其父亲和舅舅也是高官。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吏”,心中始终与”莲“相伴,他曾变卖家产资助抗日、帮助共产党开展地下工作。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63年,欧阳海回乡探亲,在家休假15天,劳动了11天。村里要给他记工分,被他断然拒绝,他说:“我吃国家的,穿公家的,为人民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欧阳海的“廉”让人动容。
1980年春,黄克诚的小儿子黄晴结婚,不知是哪个工作人员想到了新娘进门的事情,便向黄克诚“请示”:能不能用小车把新娘接进门?黄克诚说:“年纪轻轻的,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有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结婚都时兴用小车接新娘,而且是一长溜小车,一般人家都这么办。黄克诚最终还是没有答应。最后,小儿子懂得父亲的意思,骑上自行车把新娘接进了家,既没有请客,也没有设宴,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邀请工作人员吃了一顿饭,就把喜事办了。
黄克诚的廉,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郴州,我还见识了裕后街的繁华,观赏了北湖灯光秀的奇幻,体现了汝城温泉的温柔。真正感受到了“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
美丽的郴州,何日再相会?
袁杰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二级。曾获湖南省主题文学创作征文奖,河南省报告文学奖,湖南新闻奖,娄底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特别奖,娄底市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国家级重点文化原创工程,2018年、2020年两次获湖南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主要著作有长篇文学传记《随园流韵—袁枚传》,长篇报告文学《毛板船》,中短篇报告文学集《梅山红》,三卷本个人文集《圩程—袁杰伟自选集》(《漂泊在羊城》《尘埃落不定》《第三只眼》三卷)。长篇报告文学《东方的曙光——陈润霖与楚怡工业学校》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