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背信弃义,反手一击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项羽听说韩信势如破竹,已下赵、齐之地,急忙抽调大将龙且(jū)带兵前往应战。龙且不敌,被韩信和夏侯婴所杀。
刘邦的箭伤已痊愈,西行入关,招兵无数。而在东边,彭越、田横趁着项羽大军主力在广武,无暇东顾,带兵再断其粮道,打完就走,去无踪迹(哈哈,这算是古代以弱胜强最典型的游击战案例啦)。
(相关资料图)
军中不可一日无粮,项羽决定亲带精兵征伐。出征前吩咐大司马曹咎:这几天我不在,无论汉军如何叫阵,千万不要出战。
结果令项羽非常沮丧——征讨彭越、田横无所获;而广武这边,曹咎没能经得起汉军叫骂,与另一员大将司马欣一同带兵出城渡汜水应战,被汉军半渡而击。惨败之下,两员大将双双自杀。
历经数次较量,楚汉双方的实力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公元前202年二月,胜券在握的刘邦在大臣及诸侯簇拥下称帝,国号“大汉”。新生的大汉帝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粮草充足,而项羽这边兵将疲惫,士气低落,粮草断绝。公元前202年八月,兵精粮足的刘邦下令:“士兵死难者,各地官吏要负责妆奁入棺,抚恤其家。”这一举措,更使得四方归心,民心向汉。
瞅准了项羽缺兵少粮又腹背受敌的短板,刘邦派陆贾前往楚营游说,要求放回刘老太公和吕雉,竟遭拒绝。老爹和老婆长期滞留楚营作为人质,对初登帝位的刘邦来说是很扎心的事,在战场上也很掣肘,刘邦不死心,又派侯公做说客。项羽毕竟已经处于弱势,便答应了,但提出一个罢战言和的条件——“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语出《汉书·高帝纪》)刘邦也有厌战之意,便爽快答应了。九月,刘老太公和吕雉回到了汉营,汉军将士军心振奋,高呼万岁。
以鸿沟为界的楚汉停战协议签订后,项羽长吁一口气,带领疲惫的将士踏上了东归彭城的路。刘邦也打算刀枪入库安享太平,却被张良和陈平劝住了:“如今天下已大半归汉,诸侯拜服。而此时楚军兵疲粮尽,乃上天赐我灭楚良机。不在此时攻而取之,那就是养虎为患啊!”刘邦一听有道理,虽然这样做背信不仁,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十月,汉军背弃约定,突然挥师东进,把楚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然而再瘦的骆驼也比马大,项羽也不是好惹的,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之南,楚军稳住了阵脚。刘邦深知单凭一方击楚胜算不大,便派信使通知齐王韩信和魏相国彭越,约定日期联合围剿楚军。然而汉军已开拔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阳县西北),左等右等却不见另外两军来帮。背信弃义可真是要遭报应的呀,这时楚军反击,汉军大败,刘邦狼狈西逃,深挖堑壕避敌。
刘邦窘迫至极,问张良该如何是好。张良道:“大汉已立,西楚将亡,诸位功臣却还没有得到封地,他们当然不愿意来了。如果陛下答应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就会过来相帮……”为了能早日灭掉项羽夺得天下,刘邦马上答应给他们封王,而且把西楚所剩之地平分给韩信、彭越二王。刘邦速派信使快马加鞭通知他们,为了封地,各自为战。
接信之日,两军即发。天下之事,就是这么现实!
之后的战事,汉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语出《汉书·高帝纪》)
这便是:项羽言和放人质,鸿沟为界达共识。刘邦背信如狼顾,啖利诸侯卷城池。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